书屋楼 > 一代文豪林黛玉 > 77.林黛玉下乡记(六)

77.林黛玉下乡记(六)

书屋楼 www.shuwulou.cc,最快更新一代文豪林黛玉 !

    秋天到了,太阳还是很猛烈。

    严芙蓉戴着草帽坐在树荫底下, 浑身是汗, 累得几乎要昏厥过去。

    不远处,严家村的农民正忙于抢收。但是鉴于他们领到的土地比自己过去那几亩可怜巴巴的土地要多得多,许多农民家里人又早就都在过去的苦难日子里饿死了、或者逃到了外地。

    但分田——那些逃荒了的人, 他们的家庭, 仍旧收到了逃荒者的那一份“分地证”。这些家庭, 以现有的个体家庭的力量,根本无法抢收过来这么多亩田地。尽管他们的积极性, 比从前给宗族内的祠堂田、地主干活时, 高得多了。

    农民便自发地——这也是农村的传统“互助”。这个传统, 从什么时候开始, 老人们能说上三天三夜, 数到祖宗十八代也说不清。总之, 是早就有了。

    每年农忙时节,农民会几户几户组成“互助”。互相帮助对方种田、插秧、抢收。

    这种朴素而传统的互相帮助的做法,在义军来了之后,分地又以三户为基础分牛之后,达到了极点——毕竟, 牛、农具都是以三户为准下发的。到处都有几户人家一齐劳动。

    可是村里总有些人家,比如一些残废、生重病的,还有孤儿寡母, 甚至是独一个的寡妇。人手有限。根本没有办法参与劳动, 其他人家互助, 也不会去找这些根本没法参与劳动的人家。

    村里新来管事的“麻衣服”们经过商量,向上边申请,调来许多农民出身的义军,前来帮助这些人家抢收。

    严芙蓉也是被帮助抢收的一个。

    她这样一个娇小姐,哪里知道什么叫“抢收”。甚至连地都没下过,双手没有粘过一粒泥。从前在深闺里,不过是读书、刺绣,玩耍罢了。

    就是到了叔父家,她自觉生活大不如前了,甚至还要忍受堂姊妹的冷嘲热讽,但是也从来不用做些粗活。包括下地、打水、自己做饭。

    只是,现在她的堂兄弟、堂姐妹们都自身难保——除了他们自己的那些个人的日常用具之外,别的他们的家产都被没收了,并和他们的丫鬟和奴仆一齐,分到了地和浮财。

    她的那些堂兄弟姊妹,也只能自己拿起锄头,签起牛,一脸无助地去耕作——。从前,地有雇农和佃农种,丫鬟和佣人负责他们的起居,他们只需要管理债务、忙于宗族、神神鬼鬼、或者赌钱玩乐就够了。

    但,现在可没有祠堂田的地租可供给他们躺着受用了。丫鬟和奴仆,则对义军感恩戴德,一分到地和浮财,立刻从她叔父家离开了,去和家人团聚。

    她那些堂兄弟姊妹尚且如此,何况是严芙蓉这样一个寄居的孤女呢?

    她那四亩地,如果没有人去收割,那么,她就只得大手大脚地吃用完二十两,等着饿肚子了。

    严芙蓉在树荫底下憩息一会,凝视着自己下地收割稻子几个时辰,就晒红得脱了皮的手背。

    可是,倘若叫她回那个猪圈不如的“新家”去,还不如在这里呆着!至少没有跳蚤!

    义军分完地和浮财之后,又按照他们在别的乡村实行的惯例——给那些住在地主马棚、稻草堆里,无家可归的穷人,分配了屋子。

    严芙蓉家的庄园早就被义军没收了,她叔父的房子,也因为血债而被没收了,被短发贼用来安置孤儿、流浪者、乞丐、伤兵。

    所以,她和她的堂兄弟姊妹,都成了需要等待义军分配屋子的“无家可归者”

    她想起昨天自己分完地,又被领到自己的新居的时候,险些昏厥过去的惊恐——那是怎样一座凄凉又黑暗的土屋!

    土屋几乎一无所有,只是靠墙有一个柜子,一条矮炕,一台土坯起的锅灶。

    屋里的器具只有一口大缸,两个破碗,还有一口铁锅。

    那唯一的一扇窗子上糊的纸,更是被熏成了褐色,还破了两三处。

    炕上只有一团破棉絮,听说这竟然是“被子”。

    还有一股难闻的臭味,似乎是曾经住处畜生的粪臭——很多农民没有条件建猪圈,就把牲畜养在屋子里。

    这是人住的地方吗?

    严芙蓉就领到了这样一间土屋,和几个穷棒子(她从她堂姐嘴里学来的对那些肮脏的穷人的蔑称,严芙蓉认为这是一个合适的、难得她堂姐这种粗人也懂得的幽默词汇。)做了邻居。

    尽管义军看她是一个孤身女子,所以派了人来帮助她打扫了屋子,把那团爬满了跳蚤的破棉絮换成了一条半旧但是干净的棉被,送来了新的一些用具,如杯子等,并且把屋子外堆满了柴禾。

    但当隔壁的母女——这对衣衫褴褛的母女过去没有屋子住,靠乞讨为生,大冬天躲在长满虫豸的稻草堆里躲着,才没有冻死,也分到了严芙蓉隔壁一间条件差不多的土屋。

    义军同样给这对母女送去了新被子、新衣裳、新的用具。

    老母亲笑得斑白散乱的头发晃起来,掉光了牙齿的嘴巴咧开来,女儿皱纹愁苦的脸上,每一条皱纹都舒展开来,眼里含泪。他们拉着那个“短发贼”的手,一个劲地喊“菩萨”。

    严芙蓉却一眼认出,这对母女所用的器具,有许多,竟然是从她叔父家抄来的。

    可恶!......她这样想。

    好不容易挨到天色昏黄了,太阳落山了,她还不肯下田,一个女“短发”从田里上来,脸色很不好看地教训她:“我们也不能天天帮你做活呀。兄弟姊妹们还要负责最贫瘠的村东那一块土地的耕作。你也得学学自己做活。”

    这个女短发,身份特殊——她就是义军在严家寨里救出的一个遭遇了毒打的丫鬟。这丫鬟全家都因为被地主勒索而饿死在了荒年,后来投奔了义军。

    严芙蓉含泪强颜欢笑地点头,温顺地认可了这位过去只能仰视她的丫鬟的教训。、

    好不容易难熬的白天渡过了,不情不愿地回到了她那间土屋里,她习惯性地想呼唤奴婢为自己更衣,忽然想起,她家已经“败落了”。

    正此时,外面那对母女又在私下里感谢短发贼——夸说自己有地,有了屋子,还有了二十两银子。是何等的幸运。

    严芙蓉想:呵,二十两银子?那不过是她过去一个月的零花钱罢了。

    思虑至此,险些垂泪,取出自己的笔墨纸砚——短发贼假惺惺地,没有动她的这些私人物品。

    点起昏暗的一豆油灯,这位过去的大家小姐在札记上写道:

    “没有画着蟾宫的屏风了。也没有诗情画意的词书了。没有母亲的慈爱了,没有丫鬟们的香风鬓影了。这里只有——”她回头打量了一下那凄凉的土屋,不禁垂泪写道:“只有那黑洞洞的土屋,凄凉的月光,从萧疏的柳条构成的墙里,照着我那缺了一脚的桌子。只有粗鲁的呼喝代替了词人们在历史长河中的挥毫洒墨。”

    “啊,从富足到落败,倘若百年之后,我也和那些曾睡过马棚,只知道欢呼暴行的人一样,在这样的土屋里渡过了一生的春秋,言谈举止,只有田地里的汗水,那么,那美丽的秋月,红烛下的宫灯,又有谁去祭奠,去歌唱呢?”

    写到这里,严芙蓉俯首痛哭。好不容易,消尽眼泪,才继续往下愤愤而写:

    “他们对我如此地不公。是,我的父亲、叔父,过去或许曾经收过他们几斗租子罢。或许,因他们交不出租子,也略微严厉地问了几回罢。可是,我的父亲、叔父,曾经为严家,供出过多少位的读书人呵!我的父亲,甚至为严家这片山水,写过一篇优美的游记,叫这里得以在青史上留下痕迹。

    我,我是一个最没有用的人,却也曾经帮助几个被家里卖进我家的丫鬟,免遭我兄弟的欺侮。可是,那个丫鬟,今天看见了我,她那饱含恶意的笑容,她那颐指气使的声气,全然忘却昔年我救助她时为她而掉的眼泪。

    她的父亲在灾年饿死了,她却在我家活了下来。为什么人能够这样忘恩负义?大抵,这是因为没有经过诗书熏化之人,的本性罢。”

    写到这里,严芙蓉终于住了笔,落款:芙蓉妃子。

    她吹干了墨迹,细细修改文稿。这才含泪睡下了。